医院简介:济南哮喘病医院经卫生部门批准成立的一所治疗胸肺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重点专科医院,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支扩、肺气肿、肺纤维化、老慢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同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汇聚国内众多呼吸科名医专家,深耕呼吸慢病的专业诊治及管理,实现一站式全方位的胸肺健康新格局 。
医院发展:济南哮喘病医院以“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服务立院、和谐建院”为发展战略,引进了几十套国际领先的诊疗设备,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医院以先进的诊疗设备为基础,不断细化疾病类型,专病专治,现开设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心,特殊类型哮喘治疗中心,慢阻肺治疗中心,肺疾病治疗中心等十余个特色诊疗中心。开设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过敏性哮喘、 药物性哮喘、 老年性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哮喘 、运动性哮喘 、儿童性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 、肺气肿 、肺心病、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病、肺结节等十多个特色精品专科门诊,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医院实力:济南哮喘病医院作为以呼吸肺病为特色诊疗的专科医院,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治疗方案与治疗经验,采取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的发展策略,不断优化最佳治疗方案,以技术全面、见效快速、疗效最显著、康复最稳定的特点,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医院践行专科、专病、专业、专诊、专治的治疗理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数以万计的家庭带去健康和希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肺心病日常护理指南:守护患者健康的日常细节
一、环境护理:营造适宜的休养空间
适宜的居住环境能减少肺心病患者病情急性加重的风险,需从温度、湿度、通风、清洁等维度综合管理。
(一)温湿度调节
温度控制:保持室内温度在 18-22℃,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刺激呼吸道。冬季使用空调或暖气时,注意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不超过 10℃),防止患者受凉引发感冒;夏季炎热时,优先选择自然通风降温,若使用空调,温度不低于 26℃,且避免空调风直接吹向患者。
湿度管理:室内湿度维持在 50%-60%,过于干燥的环境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加重咳嗽、咳痰;湿度过高则易滋生细菌、霉菌。可使用加湿器调节湿度,定期清洁加湿器(每周 1-2 次,用白醋或专用清洁剂浸泡消毒),避免细菌传播;也可在室内放置水盆、晾晒湿毛巾等,通过自然蒸发增加湿度。
(二)通风与清洁
定期通风: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选择空气质量较好的时段(如上午 10 点、下午 3 点),避免在雾霾天或交通高峰期开窗。通风时将患者转移至其他房间,防止冷风直吹,通风后及时关闭窗户,维持室内温度稳定。
清洁防尘:保持室内整洁,定期清扫地面(优先使用湿式清扫,如用湿拖把拖地,避免干扫产生扬尘);减少室内杂物堆积,尤其是易积灰的物品(如毛绒玩具、厚重窗帘);定期更换床单、被套,选择纯棉材质,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避免在室内吸烟、烧香、使用空气清新剂等,防止空气中出现刺激性气体。
二、饮食护理:科学膳食助力病情稳定
合理的饮食能为肺心病患者提供充足营养,增强免疫力,减轻心脏负担,需遵循 “低盐、低脂、高蛋白、易消化” 的原则。
(一)饮食结构规划
控制盐分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5g,避免食用咸菜、腊肉、酱菜、腌制食品、罐头食品等高盐食物,防止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心脏负担。烹饪时尽量使用天然调味料(如葱、姜、蒜、醋、柠檬汁)替代盐和酱油,减少盐分摄入。
选择优质蛋白质: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充足,优先选择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如鸡蛋(每天 1 个,水煮蛋或蒸蛋羹为佳)、牛奶(若乳糖不耐受可选择无乳糖牛奶或酸奶)、鱼肉(清蒸或煮,避免油炸,每周 2-3 次)、瘦肉(鸡胸肉、瘦猪肉,切碎或制成肉末、肉丸,方便咀嚼消化)、豆制品(豆腐、豆浆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 1.2-1.5g/kg 体重(如 60kg 患者每日需 72-90g 蛋白质)。
摄入充足蔬菜水果: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胡萝卜、冬瓜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每日摄入量约 500g)和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梨等,选择易消化、含糖量适中的水果,每日摄入量约 200-350g),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便秘时患者用力排便会增加胸腔压力,加重呼吸困难和心脏负担)。
选择易消化主食:主食以软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粥类(小米粥、大米粥、蔬菜粥)、软面条、馒头、面包(选择全麦面包时需注意是否易消化),避免食用过于粗糙、坚硬的食物(如杂粮饭、坚果等),减轻胃肠道负担。
(二)饮食注意事项
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增加心脏和胃肠道负担,可采取 “一日三餐 + 2-3 次加餐” 的模式,加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酸奶、水果、蒸红薯等),每餐七八分饱即可。
避免刺激性食物: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过甜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巧克力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咳痰,或增加胃肠道负担,影响消化吸收。
控制饮水总量:对于合并水肿的患者,需根据医生建议控制每日饮水总量(一般每日饮水量约 1000-1500ml,具体需结合尿量、水肿程度调整),避免饮水过多加重水肿;饮水时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三、用药护理:规范用药保障治疗效果
肺心病患者需长期服用药物,规范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需重点关注用药剂量、时间、不良反应及药物储存。
(一)用药规范管理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用药方案服药,不自行增减剂量、更换药物或停药。如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等)需规律使用,不可因症状缓解而擅自停药;利尿剂(呋塞米、螺内酯等)需按剂量服用,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
固定用药时间:制定每日用药时间表,将药物与日常作息结合(如早餐后、睡前),设置闹钟或使用药盒(分早、中、晚三格)提醒服药,避免漏服或重复服药。例如,噻托溴铵干粉吸入剂每日 1 次,固定在每天早上吸入;呋塞米每日 2 次,分别在早餐后和晚餐后服用。
正确使用吸入药物:使用雾化吸入剂或干粉吸入剂时,需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如使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剂时,先摇匀药液,将喷头放入口中,缓慢吸气的同时按压喷头,吸气后屏气 5-10 秒,再缓慢呼气;使用干粉吸入剂(如噻托溴铵)时,先打开吸入装置,将药物胶囊放入药槽,刺破胶囊,缓慢深吸气,将药物粉末吸入肺部,随后漱口(避免药物残留口腔引起副作用)。若患者操作困难,家属需协助完成,确保药物有效吸入。
(二)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密切关注服药后的身体反应,如服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可能出现心悸、手抖,若症状轻微可继续观察,若症状明显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剂量;服用利尿剂后需监测尿量,若尿量过多(如每日超过 2000ml)或过少(如每日少于 500ml),或出现乏力、肌肉抽搐(可能为低钾血症),需及时就医检查电解质;服用地高辛时,若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如看东西发黄、有重影),需警惕药物中毒,立即停药并就医。
药物储存方法:不同药物储存要求不同,需分类存放。如胰岛素需冷藏(2-8℃)保存,避免冷冻;雾化吸入剂需避光、室温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干粉吸入剂需密封保存,防止受潮。定期检查药物有效期,过期药物及时丢弃,不可使用。
四、运动护理:适度运动改善心肺功能
肺心病患者需在身体耐受范围内进行适度运动,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运动耐力,但需避免过度运动加重病情。
(一)运动类型选择
呼吸训练:是肺心病患者最基础的运动方式,可每天进行 2-3 次,每次 10-15 分钟。
缩唇呼吸:用鼻子缓慢吸气(时间约 2 秒),使腹部隆起,然后用嘴唇缩成口哨状,缓慢呼气(时间约 4 秒),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 1:2,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内压力,防止气道塌陷,改善通气功能。
腹式呼吸:取舒适体位(坐位或卧位),双手分别放在胸部和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放在腹部的手随之抬起),胸部尽量保持不动,然后用嘴缓慢呼气,腹部凹陷(放在腹部的手随之下降),每次训练 10-15 分钟,增强膈肌力量,改善呼吸效率。
低强度有氧运动: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轻柔的体操等,运动强度以 “运动后无明显呼吸困难、心慌、乏力” 为宜。
散步:从短距离开始(如 50-100 米),速度缓慢(每分钟 60-80 步),每天 1-2 次,逐渐增加距离和速度,最大运动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
太极拳:选择简化版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每次练习 15-20 分钟,每周 3-5 次,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能放松身心。
(二)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前评估:运动前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呼吸情况,若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水肿明显等症状,需暂停运动,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恢复。
避免不利运动时机:不在饭后立即运动(饭后 1-2 小时再运动),避免增加胃肠道负担;不在寒冷、大风、雾霾天气外出运动,防止呼吸道受刺激;运动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若出现胸闷、气短加剧,立即停止运动,使用急救药物并休息,症状无缓解及时就医。
循序渐进:运动强度和时间逐步增加,不可急于求成。如散步从每次 10 分钟开始,每周增加 2-3 分钟,直至达到适宜时长;若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及时降低强度或停止运动。
五、病情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日常密切监测病情,能帮助患者和家属及时发现病情加重的迹象,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延误治疗。
(一)基础体征监测
呼吸监测: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正常成人静息呼吸频率为 12-20 次 / 分钟,肺心病患者若呼吸频率超过 20 次 / 分钟,或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张口呼吸、鼻翼扇动,需警惕病情加重;同时观察口唇、指甲床颜色,若出现发绀(发紫),提示缺氧加重,需及时吸氧并就医。
心率与血压监测:每天定时测量心率和血压(如早餐后、睡前),记录测量结果。正常成人静息心率为 60-100 次 / 分钟,血压为 90-139/60-89mmHg,若心率持续超过 100 次 / 分钟或低于 60 次 / 分钟,血压明显升高(超过 140/90mmHg)或降低(低于 90/60mmHg),需及时告知医生。
水肿监测:每天观察下肢(脚踝、小腿)是否出现水肿,按压脚踝处皮肤,若出现凹陷且恢复缓慢,提示水肿加重;同时监测体重变化,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空腹、穿轻便衣服)称重,若短期内(3-5 天)体重增加超过 2kg,可能为水钠潴留,需及时调整利尿剂剂量(遵医嘱)。
(二)症状变化记录
呼吸道症状记录:记录每日咳嗽、咳痰情况,包括咳嗽频率(如偶尔咳嗽、频繁咳嗽)、痰液颜色(白色、黄色、绿色)、性质(稀薄、黏稠)、量(少量、中量、大量),若出现咳嗽加重、痰液变黄变稠或带血,提示可能合并感染,需及时就医。
其他症状观察: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头痛、失眠、嗜睡、神志恍惚等症状,这些可能是呼吸衰竭、右心衰竭或肺性脑病的早期表现,需立即就医检查。
六、心理护理:缓解负面情绪提升治疗信心
肺心病患者因长期患病、症状反复,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不良情绪可能加重病情,需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一)情绪疏导与支持
家属陪伴与沟通:家属多陪伴患者,每天与患者交流 1-2 次,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鼓励和安慰,避免忽视或指责患者。例如,患者因呼吸困难感到烦躁时,家属可轻声安慰,协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进行呼吸训练,缓解不适。
转移注意力:根据患者兴趣爱好,鼓励患者参与适宜的活动,如听轻音乐、看轻松的电视节目、阅读书籍、养花种草、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
(二)心理干预与专业帮助
放松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法(平卧位,缓慢吸气 5 秒,屏气 3 秒,缓慢呼气 7 秒,重复多次)、冥想(每天 1 次,每次 10-15 分钟,专注于呼吸或平静的画面,排除杂念),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专业心理支持:若患者负面情绪严重,出现持续失眠、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情况,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或必要时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